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大城西港-尋找鷺鷥林 (夏耘訪調第四天)

作者:明樺
從芳苑出發,沿著台十七線往南來到彰化大城,這裡是濁水溪的出海口,在地人常稱此地為彰化西南角,或以風頭水尾來形容地理位置造成的不利於農耕與出海的生存困境。然而就算是風頭水尾,海口人的韌性依舊不變。彰南沿海-新寶、王功、芳苑以養蚵、蛤為主的經濟型態,而大城緊鄰濁水溪出海口,溼地屬泥濘地,因此居民順應不同的溼地條件,以近海養蜆、內陸養鴨居多。大城受限於沙質地,農地耕作以花生、西瓜為主要作物。晚近漸有農民改採水耕式種植蔬菜,除獲利較高之外,作物也較多元,唯經營水耕蔬菜的門檻與成本較高於農地耕種的方式。
也因為地處偏遠,位於大城的西港沙崙吸引了許多白鷺鷥聚集,形成了中部最大的鷺鷥營巢。在正中午的時間,夏耘小組跟隨嚮導來到傳說中的鷺鷥林,原以為會有許多鳥兒在此飛舞,卻只見少數兩三隻白鷺鷥與夜鷺在周圍的水田中覓食。經嚮導解釋,才得知這個時間點鷺鷥都外出覓食了,而鷺鷥林的最佳賞鳥時間是在傍晚,眷鳥歸巢的時刻。
於是,夏耘小組一行人,在大太陽下漫步鷺鷥林,隨著嚮導的腳步與解說穿梭大葉銀合歡與木麻黃交雜的自然林中,泥土、鳥屎、樹木,混合出一股近海特有的土地潮溼味道。







途中一隻落難的小白鷺讓一行人想盡辦法從溝中將牠救起,勇敢的嚮導說:讓牠曬太陽回溫,動物就是要任由其順應自然,盡量不要人為干預。一時之間,大夥似乎不忍就此放下小白鷺往前行,但得知人為干預動物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後,似乎也慢慢學著去接受動物原本自有的求生本能,在當下或許狀似殘酷,但是尊重自然才是與萬物和平共處的不變法則。


距離鷺鷥林不遠處的西港橋,站在橋上不時飄來陣陣魚腥味,低頭一看,不知怎麼一回事,橋上竟有許多魚乾與螃蟹的屍體,有的已乾枯、有的被車子壓的扁扁的,難不成魚與螃蟹有超能力跑到橋上來尋短?經嚮導說明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大城地區陸地有嚴重地層下陷,而濁水溪出海口的泥沙也不斷的淤積,因此漲潮時,溪流漸漸高過於橋墩,魚與螃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遺留在橋上回不了家。
距離橋不遠處有棟荒廢的紅磚屋下沉近三分之一的深度,原來站在這片土地上,親眼目睹地層下陷的建物是如此的怵目驚心。歸咎地層下陷的原因,不外乎是二林榮成紙廠與位於濁水溪對岸的六輕龐大用水量導致水資源分配不均而來。六輕隔著濁水溪與大城遙望,站在大城西港的中心點往南望,巨大的六輕煙囪不斷的冒出灰白色的煙,不禁讓人要大聲的抱不平,除了工業的資源壓榨與環境污染、政治人物也藉機醜化大城是不毛之地外,並藉機順勢推銷更耗能、更污染的國光石化給大城
眺望麥寮六輕
下過雨,傍晚的大城鷺鷥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